致敬白衣天使: 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2021/01/05 | 盧伊 | 收藏本文
摘要: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人類遭遇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狡猾、難纏的病毒敵人。在病毒起源不明,缺乏有效防疫藥品和專門治療手段的情況下,他們義無反顧“最美逆行”,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構築抗疫防線,用生命守護生命,始終戰鬥在抗擊新冠病毒的第一線。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持續一年至今仍未結束,未來路在何方也無人可知。但有他們在,人類的希望就在,生命之光永不熄滅。 他們是全體奮戰在抗擊新冠病毒一線的醫護人員,是當之無愧的2020年度英雄,是最值得我們感謝與致敬的人!
新冠病毒肯定不是人類歷史上遭遇的最兇殘的敵人,其造成的人類病死率目前全球平均大約為2.2%,個別嚴重國家最高病死率也不超過4%。但新冠病毒絕對是人類面對的最狡猾、最難纏的敵人,即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全球科研工作者全力與其對抗一年,卻至今仍然無法明確病毒起源,也找不到專門的、有針對性的防疫和治療手段。
雖然截至2020年底,世界多國已經先後推出多款疫苗,並陸續投入使用,但最終效果如何、能否真正成為抗擊新冠病毒的利器,還有待時間檢驗。
在貫穿整個2020年度的抗疫戰鬥中,人類能採用的最好手段甚至也是目前唯一有效手段就是“待在家中不出門”,這個經驗從中國向全世界在不斷推廣,面對歐美來勢洶洶的最新一輪疫情,歐美多國領導人紛紛呼籲民眾不要出門,不要聚集。
但是,有一羣人,他們無法待在家中,醫生和護士的工作使命要求他們,越是疫情嚴重越需要他們走出家門,越是病毒猖獗就越需要他們的身影。這些人身着白大褂,奔波在拯救每一個生命的現場,穿梭在每一個病患危急的牀前。正因為有這些白衣天使作為生命的守護者,截至目前,全球高達7200多萬的累計新冠確診病例,已經有5000多萬人獲得治癒,更多的病患也在陸續治療和康復中。
為了拯救生命,醫護人員中很多人也犧牲了生命。儘管全球至今沒有完整的統計數字,但初步估計,在這場抗擊新冠的戰爭中,全球隕落的醫護人員應該已經超萬人。和他們一起離開的,全球總計已經超過160萬人死於新冠疫情。
抗擊疫情的戰爭還在繼續,白衣天使們也還在堅持戰鬥,繼續用他們的汗水、血肉甚至是生命去守護,從新冠病毒的死亡陰影裏挽救出一個又一個的生命。
《鳳凰週刊》編輯部特此評選,全體奮戰在抗擊新冠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為“2020年度人物”,並向這些英雄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在天津濱海新區,多位醫務人員準備開展核酸檢測工作。2020年11月20日,當地新增4例確診新冠病例後,當天即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工作,4天內完成246萬份樣本的採集與檢測。
感動中國的“最美逆行者”
新冠疫情在全球首個大規模暴發的城市是中國武漢。整個疫情期間,這座城市共有超5萬人被感染,3800餘人死亡。
面對嚴重疫情,中國政府在3個月內迅速控制了局勢,創造了抗疫的奇蹟。而這個奇蹟的背後,也離不開54萬湖北和武漢本地醫護人員以及4萬餘名全國援鄂醫療隊員的不懈努力。
疫情初期,他們需穿着尿不濕和防護服,在高温高濕高危的環境下連續作業,有時累了就倚着門框入睡。
全副武裝模糊了他們的樣貌和性別,只能靠寫在防護服背後的姓名和醫院加以辨認。
名字旁邊,還寫有喜歡的食物、崇拜的偶像、深愛的家人,還有各種再普通不過的願望,留待疫情結束再實現。疫情當前,他們只能通過這道特殊的“塗鴉牆”,相互打氣。
《鳳凰週刊》記者採訪中,曾碰到一位來自湖北小城的急診科護士,每天要接待超過200名疑似患者,如此繁重的任務量她從未見過。
很快,防護服沒了,她就把垃圾袋粘在身上,沒有防衝擊面罩,就拿透明文件夾替代。僅剩的一些新口罩也發給患者使用,只能往自己的舊口罩上多噴幾下消毒液,晾乾了繼續用。由於沒有尿不濕,她也不敢吃飯飲水,只能強忍尿意。一些處於生理期的女同事,也需承受衞生巾難求的狼狽。
疫情初期,這樣的情況,幾乎每天都在湖北各地發生。但即使環境惡劣,也沒人想要放棄。
“説不害怕是假話,但職責所在,如果我們不頂上,就真的沒辦法對抗疫情了。”前述護士説。
隨着疫情加速傳播,湖北各地陸續封鎖,但醫療上,它們並非一座座“孤島”。
面對新冠疫情這場傳播速度最快、波及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中國各地陸續派出規模最大、力量最強的醫療隊伍前往支援。
早在2020年1月初,就有多批醫療專家先後趕赴武漢,率先發出“可能人傳人”的預警信號。
1月24日起,國家衞健委開始整建制調派醫療資源,舉全國之力支援湖北、武漢。
時值農曆除夕,在萬家團圓吃年飯的時候,首批援鄂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卻已背井離鄉,抵達戰場。
進入2月,在5000萬網友“在線監工”下,武漢在10天內相繼落成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此後兩個月裏,來自全國9省、286家醫院、16支醫療隊的3000多名醫護人員在此忙碌,幫助超5000名新冠患者順利康復。
同月,針對新冠輕症患者眾多、需集中隔離等特徵,武漢又將16所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改建為方艙醫院,35天內共收治1.2萬名輕症患者。
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的36名醫護人員成為首批進艙的救援力量,開艙當晚就接診了217名患者。短短10天后,該救援隊就奉命轉戰武漢另一家方艙醫院開展工作。
一些女性醫護人員考慮長髮可能導致防護服穿戴不嚴,引發暴露風險,便讓同事幫忙剪去留了多年的長髮。至今,這些髮髻仍保留在醫院門診樓的走廊裏。
4月15日,隨着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正式離漢返京,地方支援湖北的所有醫療隊均全部撤離。
堅守湖北的80天裏,全國累計派出346支國家醫療隊、4.2萬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涵蓋全國29省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接到通知到完成組建,各支醫療隊基本可在2小時內建立完成,並於集結後24小時內抵達當地。
團隊中,既有年逾古稀的院士、專家,他們投身危重症患者的會診和救治,以臨牀經驗探索中國特有的診療方案,也不乏90後、00後的年輕醫護人員。
隨着國內疫情逐漸轉晴,嚴防境外輸入及本土零星疫情,成為內地防控新常態。
12月11日18時,成都郫都區啓動全員核酸檢測工作。來自成都21個區縣的4000餘名醫務工作者,連夜前往297個採樣點開展工作。凌晨時分,許多醫護人員只能在大巴車甚至草地上小睡,天亮後再繼續投入採樣工作。24小時內,他們共採樣超過78萬份,並完成了65萬份樣本的檢測工作,均為陰性。
在天津濱海新區,多位醫務人員準備開展核酸檢測工作。2020年11月20日,當地新增4例確診新冠病例後,當天即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工作,4天內完成246萬份樣本的採集與檢測。
類似情況在全國各地也並不鮮見。比如武漢市在2020年5月以後,先後展開兩輪拉網式排查,在18天內對990萬居民進行核酸檢測,確保了對無症狀感染者的摸底排查。此後北京新發地疫情、黑龍江舒蘭疫情、山東青島海鮮市場疫情、新疆喀什疫情、遼寧大連海鮮市場疫情、天津濱海新區疫情、內蒙古滿洲里疫情等等,各地都是在疫情暴發後數日內就完成大規模核酸檢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其中,青島市僅用5天,就完成了上千萬人的核酸檢測,及早從源頭髮現和隔離了傳染源,避免了疫情擴散。這背後亦離不開大量醫護人員的奉獻參與。
歐美醫護不堪重負,惡劣條件下仍堅守崗位
隨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而且至今形勢嚴峻沒有緩解,各國醫護人員也相繼投身抗疫一線,堅守至今。
早在2020年3月,在歐洲最早暴發新冠疫情的意大利,許多醫院的抗疫醫護人員在長達8-12小時的值班時間裏,不喝水、不吃飯,儘可能避免如廁。不論是穿防護服、戴口罩還是手套,他們都嚴格遵守規定,謹防一個無心之失,讓自己也會感染病毒。
當月,也是韓國大邱疫情最嚴峻的時刻,當地一名醫護人員因過於勞累,還未來得及回家,就坐在醫院外的板凳上睡着了。這一幕被人拍成照片,在韓國社交平台風傳,許多網友紛紛留言稱:“醫護人員是我們的英雄,感謝你們!”
與之類似的是,進入4月,英美多國也陸續發起“為醫護人員鼓掌”活動。在醫護人員交接班的時段,人們自發來到自家門前、陽台或屋頂上,以拍手或敲擊鍋鏟發出的各種聲音,代替掌聲,對一線抗疫人員表達感謝和鼓勵。
同月19日,由世衞組織和國際公益組織“全球公民”合作舉辦的抗疫特別節目《一個世界:四海聚一家》,邀請全球上百位頂級藝人蔘與,共同向各國一線醫護人員致敬。
入夏後,全球疫情迎來短暫下落,多國醫護人員方能從緊張的搶救工作中抽身,喘歇片刻。
但好景不長,9月起,歐洲各國陸續面臨第二輪疫情打擊,醫療系統出現嚴重擠兑。
如身處歐洲疫情震中的法國,12月初,該國每日新增確診患者近5萬例,巴黎地區92%的重症監護設施已被佔用。於此同時,比利時、荷蘭等歐洲國家的醫療體系也接近上限,其背後醫護工作者的壓力可想而知。
入秋以來,美國也開始遭受第三輪疫情衝擊,單日新增確診和死亡人數不斷刷新紀錄,部分州醫療系統也再度逼近飽和。
據美國衞生與公共服務部公佈的數據,12月首周,全美至少有200家醫院滿負荷運轉,1/3的醫院ICU牀位佔有率超過90%,其中近半ICU病牀均被新冠重症患者佔用。同時,美國住院人數也突破10萬人,創歷史紀錄。
越來越多美國醫護人員要在人手、牀位和設備短缺的窘境下抗疫,令人不堪重負。
幾個月來,他們一直竭盡全力救治患者,與病毒和種種不實信息對抗。一些醫生甚至已連續在抗疫一線工作200余天,每天僅睡兩小時,但不管如何努力付出,仍只能眼見越來越多的患者確診、住院、死亡。
面對延綿不斷的疫情,和日益惡劣的工作條件,76%的醫護人員開始感到精疲力竭。
在得克薩斯州和內華達州,一些醫院由於新冠住院病例急劇上升,只好將地下停車場臨時封閉,改建成收治重症患者的“野戰醫院”。
地下病房啓用前,一位急救醫生將自己等待首批病人入住的照片上傳到社交網站,隨即引發熱議。
該醫生透露,儘管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在這一特殊地點工作,但他和同事已在停車場接治了200多名患者,“現在情況很艱難,我們醫護人員真的很累,我們都處於崩潰的臨界點”。
而在紐約州,作為全美損失最大的地區之一,當地醫護人員再度面臨人手短缺的窘境,一家醫院的護理職位缺口甚至高達467人。
為解決醫療人手不足的問題,各州醫院均試圖邀請退休醫護人員重返戰場,或招聘那些有醫學背景但尚未執業的醫學生。一些不幸確診感染但尚無症狀出現的醫護人員,也被要求繼續堅守崗位,為救治患者服務。
哀悼:全球過萬醫護人員殞歿
抗疫這一年,醫護人員一直經歷着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與新冠病毒的鏖戰中,他們所付出的遠不止辛勞與智慧,還包括健康,甚至生命。
儘管同大眾相比,他們擁有更專業的知識與設備,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但長期堅守在距病毒最近的地方,醫護人員被感染的風險大大提高。
早在2月14日,在中國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衞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紹稱,截至2月11日24時,內地累計確診染疫的醫務人員1716例,其中,湖北醫務人員確診新冠肺炎1502例,武漢1102例。此外還有6名醫護人員不幸死亡。
儘管同2003年非典時期相比,新冠疫情中醫護人員的感染比例已大幅下降,但抗疫帶來的傷亡,至今仍讓醫療界內外的人們痛心不已。
4月2日,湖北省政府根據《烈士褒揚條例》和《退役軍人事務部 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關於妥善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犧牲人員烈士褒揚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評定王兵、馮效林、江學慶、劉智明、李文亮、張抗美、肖俊、吳湧、柳帆、夏思思、黃文軍、梅仲明、彭銀華、廖建軍等14名犧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人員為首批烈士。
據官方通報,戰役中犧牲的醫護人員年齡層次分佈較廣,從“90後”到“40後”。
武漢封城後,當地一家小區附近的診所裏,內科醫生王兵仍堅持開門救治患者。2月18日,她因勞累過度,免疫力下降,感染新冠肺炎後去世,享年72歲,成為內地抗疫羣體中最年長的歿者。
而最早向公眾發出防疫預警的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也在1月6日收治患者時不幸感染,後以身殉職。至今,仍有網友在他的微博下留言緬懷。
4月4日,中國設立“國家悼念日”,以向感染新冠病毒的3000多名醫護人員致敬,向14名犧牲醫護人員致以哀悼。
與此同時,歐美國家一線抗疫人員的傷亡數字也觸目驚心。
早在2020年4月,意大利醫院醫生工會主席卡羅·帕勒莫就稱,一線抗疫人員抗疫壓力“難以名狀,難以承受”。“我能理解那些每天眼裏都是死亡的人,那些戰鬥在一線的人,那些跟病毒感染者打交道的人。過了幾天,你在ICU裏看到了他,看到他死去。”提及大量同行殞歿,帕勒莫強忍淚水。
進入11月,隨着意大利重返歐洲疫情震中,醫護人員死傷人數再度驟然上升。
據意大利全國外科醫生、牙醫聯合會、全國護士聯合會統計數據,當月,意大利累計報告新增醫護人員確診病例就多達2.7萬例,相當於平均每天就有900多名醫生、護士不幸染疫。此外,還有260名一線抗疫醫護人員不幸殉職。
這些數字之外,還不包括在私立醫院、養老院、福利設施等醫療機構工作的護理人員。
在西班牙,醫務人員感染的速度要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快。
早在2020年5月,數據顯示,西班牙已有超過5萬醫護人員不幸感染,超過50人不幸殉職,醫療物資匱乏是其染疫的最主要原因。在某種情況下,醫護人員只能使用垃圾袋等塑料製品簡單拼湊起來的防護服。
進入11月,西班牙累計確診醫護人員總數已達88471人,疫情嚴重時,僅一週就有2000餘名醫護人員感染。其中,僅第二輪疫情中,就有超過3.5萬名醫護人員感染,佔全部確診人數的40%。代價之大,令人震撼。
而在疫情幾乎未見消停的美國,據“迷失在前線”項目估計,截至11月中旬,僅美國一國就有超過1375名醫護人員因新冠肺炎及併發症犧牲。其中,不少醫護人員的染疫經歷,多與工作負荷高、防護設備不足有關。
更早之前,泛美衞生組織主任卡里薩斯·艾蒂安提供的數字更觸目驚心:泛美地區近57萬名衞生工作者確診新冠肺炎,殉職人數高達2500名。
新冠疫情還在持續蔓延,抗疫戰鬥還需要堅持,醫護人員的傷亡數字至今仍在快速上升。沒有人知道最終的勝利什麼時候才能到來,但這些為人類命運堅守的英雄們,為抗擊新冠病毒作出犧牲的白衣天使們,他們會被人類歷史永遠銘記。
相關報道
評論